童童這個名字在學生群裡出現過三次,一個在臺北,兩個在台中,目前在身邊這位童童跟我的緣分長久些。

某天,家長捎來一封信,說是看到共玩部落格的教學記錄,女兒又對上台說話表演有興趣,想要來跟我見個面,簡單測試後,孩子真的有興趣,又沒有急促的比賽要求,就順理成章排了課。

三年級時童童的咬字跟發音都還有待磨練,她還小,上臺偶爾也扭扭捏捏,我大概十五分鐘就要講個笑話或說些她有興趣的事,要不然這小女子就會一直打呵欠給我看(現在偶爾也……),一整堂課的學習含氧量是有點不夠的,當時下課後會苦惱這件事,怕自己對不起媽媽繳的學費,於是在課程中穿插些有趣的材料,提高她的說話興致,利用磨合期奠定她的聲音基礎,包括音準、咬字發音以及節奏感,升上四年級幾個月以後,她就有明顯的改變,這改變其實是順著她的身心成長,說話能力才得以逐漸穩定。(所以我通常都不希望小孩在三年級就開始學習正式的朗讀,太可怕太限制了,中年級的孩子,只需要盡情的開發聲音的各種面向,努力玩耍就好。)

童童也開始有機會小試牛刀,她說她要去參加英語說故事,我雖然英語很破但還能指導一下她的台風、聲情與動作,她在四年級有機會當主持人,還跟媽媽討論了一篇主持稿,表現可圈可點很有大將之風,接著她又去參加跨國交流研習,要說故事給別人聽,我看了媽媽分享的影片突然嚇了一跳,原來這女孩真的已經長大了!

最近我們開始正式訓練朗讀,童的表現還沒有穩定,基本上選手一堂一小時的課可以讀至少兩篇,狀況好可以練三篇,但我們一整篇都還不一定讀得完,童朗讀散文很吃力,停留在最表面的文字層次,聲音表情只有一種,因為教過幾個朗讀高手,所以回頭指導其他學生的時候會忘記孩子才剛開始,講得太高層次孩子根本吸收不了,幸好表演藝術的修行讓我永遠保持高度自覺,這可說是我教學的護身符,讓我不致於盲目或無動無衷的對待學生。

為了打破童朗讀的單一,重頭帶她讀報、讀散文,花時間引導討論,這孩子有著對事物的好奇心,經常問我為什麼,更重要的是她會回饋,擷取生活裡的經驗跟我分享,在這樣的對話及討論當中,她的吸收不是一條筆直的線,而是一張網,捕捉我的提問省思以及她的經驗,交織成一次又一次豐富的表達累積。

但其實這些累積,更多是來自媽媽的信任與支持,還有持續。
童童自己覺得可以單獨上課,於是媽媽第一堂課後就放手,當時這孩子才剛升上四年級,這樣的信任不只是家長對我的信任,還包括一個母親對孩子的信任。
我就是個不喜歡評分的人,當初教師實習為國中生批改週記,班導師說要評甲乙丙丁,我眉頭一皺苦笑看著她,故作驚訝的反問:「週記也要給分數?……我實在給不下去。」多虧導師體諒,她說:「沒關係那麼你改就好,分數我來打。」

在我自己的教室就更沒有分數這種東西了,若是需要家長跟課的,上課過程家長都看在眼裡,不跟課的家長,就孩子的學習狀況跟家長說明,其實我不知道家長是憑什麼信任我的,但往往這樣的信任都讓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好好的帶領孩子,才不會辜負孩子特地過來上課、家長特地送學生過來上課。

再來,是持續的熱情。
童童的排課並不多,但很固定,偶爾那個月我們各有忙碌無法週週排課也無妨,長時間的連續也是讓她得以發揮能力的關鍵,本來一樣事物持續去做就一定會有所改變,童童本來就是對什麼事物都有興趣的孩子,這是她最棒的特質,而我能做的就是給予她正確的方向,當然還得深入的引導,才能提升她的能力。

說來教與學的火花完全需要面面俱到才能迸發,家長、學生和我都需要達成默契才行。問題就只剩下一件事:如果老師太喜愛一個孩子,將來分別時會非常捨不得的。

arrow
arrow

    小貓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