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來上課時,經常會跟我說他們被老師規定的奇怪指導要求,例如上台一定要先講大、家、好,或者要先敬禮,或要跟機器人一樣先看左邊看中間看右邊,演說的手勢一定要這樣或那樣,朗讀一個逗點一個句點要停留幾秒鐘,諸如此類僵硬的上台方式,我都會毫不留情的破除。
只有不會指導的老師,才會在一些表象的技巧錙銖必較。
-------------------------
演說或朗讀是否迷人的關鍵在於「節奏」。
長久以來的觀影感受總是為什麼國外的電影可以那麼好看而我們的電影就是缺少了那麼一些?仔細研究會發現我們的戲就是少了良好的節奏感。
節奏感換句話說是良好的時間韻律,是需要編排的,像一首好歌需要編曲,像一個精彩的角色台詞需要呼吸氣息才有渲染情緒的張力,更像一個美好的生命必定經歷春夏秋冬。
孩子在國文課死背修辭文法是為了得高分,真是蠢蛋,美麗的修辭本身就是韻律節奏的展現,是必須要去反覆讀它才能夠跟作者共感的,可是韻律節奏不是只有聲音的大小快慢變化而已,它的核心是「理解」,你必須將自己完全沉浸其中,用你的經驗與生命力去帶動,因此你得開放的去接納所有細微的事物,唯有如此,演員才可以詮釋屬於自己的哈姆雷特,歌手可以唱出自己的Hello,而畫家能夠在抑鬱中創作出一幅個人獨有的向日葵。
要指導學生朗讀或演說出節奏感是不容易的,因為孩子在音律這件事體會不多,甚至可說是非常表層,之於演說,是演講內容的編排,有時候,孩子說一段故事,我們不改內容只調換文句的順序,節奏感就出來了,之於朗讀,是音律的掌握,語詞的停留與力道的改變,可以讀出作者沒說出口的千頭萬緒。
很難,可是必須。
arrow
arrow

    小貓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